日期:2016-3-26(原创文章,禁止转载)
心电图解析:QRS波心动过速一例
致心律失常型右室心肌病(ARVC)是一种以右心室脂肪纤维组织浸润为特征的心肌病,临床上常表现为室性心律失常、右室扩张和功能不全。近期,田纳西大学医学院的Shah博士等在JAMA Internal Medicine杂志上报道了一例ARVC病例,并介绍了ARVC的诊断标准和治疗原则。
患者,男,因“反复心悸、头晕(持续时间不详)”入院,未诉胸痛,否认吸烟、饮酒和药物滥用史。父亲10余年前猝死。心电图检查可见宽大QRS波型心动过速(WCT,图1)。
图1:发作时心电图
静脉注射胺碘酮无效,并出现低血压,遂行电复律,随后恢复窦性心律(图2)。
图2:转复后心电图
那么,问题来了,有猝死家族史的患者基线心电图存在哪些危险信号?WCT最可能病因又是什么呢?
首先,一起来看该患者的心电图解析。图1可见QRS波群时限超过160ms,具有左束支传导阻滞(LBBB)形态特征,心前区QRS波群主波方向呈同向性,符合室性心动过速心电图特征。图2可见窦性心律,V1-V3导联T波倒置(TWI),右心前区导联ST段起始位点可见倾斜的ε波,以V2导联最为明显(图3,箭头所示)。
图3:右胸导联心电图(箭头所示为ε波)
再来看其它检查结果,电解质、心肌酶以及冠脉造影结果均正常,经胸超声心动图提示右心室严重扩大伴运动障碍。结合心电图表现,患者符合2项ARVC主要ECG标准(V导联TWI,并存在ε波)和1项次要ECG标准(LBBB形态特征室速),最终诊断为ARVC,植入ICD后出院。
拓展学习:ARVC诊断和治疗
临床实践中,ARVC诊断主要基于2010年发布的专家组标准,包括结构学、组织学、心电图和遗传因素等数项主要和次要标准。诊断ARVC需满足2项主要标准,1项主要和2项次要或4项次要标准,下面介绍ARVC心电图和非心电图诊断标准。
一、心电图诊断标准
1、复极化异常
主要标准:
右心前区导联(V1,V2和V3)T波倒置(14岁以上,无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情况下)
次要标准:
(1)V1,V2导联或V4,V5导联或V6导联T波倒置(14岁以上,无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情况下)
(2)V1-V4导联T波倒置(14岁以上,伴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)
2、去极化/传导异常
主要标准:
右心前区导联(V1-V3)ε波(重复出现的QRS与T波起始之间的低振幅信号)
次要标准:
(1)标准心电图无QRS波群增宽,QRS110ms情况下,信号平均心电图至少1/3参数显示出晚电位:QRS滤过时程≥114ms;终末QRS40uV,≥38ms;终末40msRMS电压≤20uV
(2)测量V1或V2或V3导联QRS末端包括R波起始,QRS终末激动时间≥55ms,无完全性LBBB
3、心律失常
主要标准:
非持续性或持续性左束支传导阻滞形室性心动过速,伴电轴向上(II、III、aVF导联QRS负向或不确定,aVL导联QRS正向)
次要标准:
非持续性或持续性右室流出道型室性心动过速,左束支传导阻滞形室速伴电轴向下(II、III、aVF导联QRS正向或不确定,aVL导联QRS不明确)或电轴不明确
Holter显示室性早搏24小时500个。
二、非心电图诊断标准
1、心脏整体和/或局部功能障碍和结构改变
主要标准:
(1)超声心动图
右室局部无运动,运动障碍或室壁瘤,伴有以下表现之一:胸骨旁长轴右室流出道≥32mm;胸骨旁短轴右室流出道≥36mm;切面面积变化分数≤33%
(2)心脏磁共振
右室局部无运动或运动障碍或右室收缩不同步,伴有以下表现之一:右室收缩末容积/体表面积≥110ml/m2(男性)或≥100ml/m2(女性);右室射血分数≤40%
(3)右室造影
右室局部无运动,运动障碍或室壁瘤
次要标准:
(1)超声心动图
右室局部无运动或运动障碍,伴有以下表现之一:胸骨旁长轴右室流出道≥29mm至32mm;胸骨旁短轴右室流出道≥32mm至36mm;切面面积变化分数33%至≤40%
(2)心脏磁共振
右室局部无运动或运动障碍或右室收缩不同步,伴有以下表现之一:右室收缩末容积/体表面积≥100至110ml/m2(男性)或≥90至100ml40%至≤45%
2、室壁组织学特征
主要标准:
至少一份组织活检标本形态学分析剩余心肌细胞数60%(或估计值50%),右室游离壁心肌纤维置换,伴或不伴脂肪组织置换
次要标准:
至少一份组织活检标本形态学分析剩余心肌细胞数60%-75%(或估计值50%-65%),右室游离壁心肌纤维置换,伴或不伴脂肪组织置换
3、家族史
主要标准:
(1)一级亲属符合现行ARVC诊断标准
(2)一级亲属尸检或手术病理诊断为ARVC
(3)发现与ARVC相关或可能相关的致病基因突变类型
次要标准:
(1)一级亲属有ARVC病史,但无法考究是否符合现行诊断标准
(2)一级亲属35岁前发生猝死,怀疑ARVC所致
(3)二级亲属符合ARVC病理诊断标准或现行诊断标准
ARVC临床表现多种多样,患者可能毫无症状,也可能以猝死为“首发症状”。ARVC占30岁以下心脏性猝死比例为20%。结合特异性心电图表现、临床表现、临床相关家族史以及超声心动图等有助于明确诊断,心脏磁共振和组织活检因特异性和敏感性较低对ARVC诊断意义有限。
目前,预防ARVC患者心脏性猝死最佳策略和ICD植入指征尚未完善。现行指南推荐持续性室速或室颤患者植入ICD作为心脏性猝死二级预防,对于部分高危患者(包括患有多种疾病,1名或以上家属死于心脏性猝死或不明原因晕厥),推荐植入ICD作为初级预防。
【推荐阅读】